2024-11-13 09:07
来源:榆慈
各位嘉宾,慈善同仁:
今天榆林市慈善研究院揭牌成立。这是榆林市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省慈善文化发展的又一成果,将成为榆林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此我代表陕西省慈善协会向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地祝贺!
中国的慈善事业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复苏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慈善事业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补充,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纳入国家民生保障制度、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治理制度进行战略部署,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慈善协会1996年成立,28年来募集款物价值93亿元,实施慈善项目2万多个,帮扶困难群体250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退役军人保障先进单位”“中华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榆林市慈善协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系列论述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慈善工作的机制和路径,守正创新、砥砺奋进,推进榆林市、县慈善事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为榆林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贡献了慈善力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榆林慈善现象”,慈善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为陕西慈善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经验,被誉为“榆林模式”。近两年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慈善会前来考察交流。
这几年我一直在学习、总结、研究榆林市慈善工作。纵观榆林市慈善工作的创新发展,有三条基本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一是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发展,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抓手,印发支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建立工作推动机制,并从工作经费、办公条件、公益岗位等诸多方面予以支持,建设了慈善公益新生态。
二是榆林市、县区慈善协会开拓进取、勇于担当。榆林市慈善工作的显著特征是班子硬、会长强。近几年,榆林市慈善协会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新发展举措,开创新发展格局。市慈善协会班子在刘洪会长的带领下,团结奋进、大胆创新,统筹推进全市慈善事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受到国家、省上民政部门及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协会的多次表彰,成为全省慈善工作的一面旗帜。涌现出了榆阳、神木、横山、定边、米脂、绥德等一批市县慈善工作先进县区。
三是守正创新,为全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路径和模式。榆林市县慈善会发挥互联网联结一切的优势,把慈善需求与社会爱心互联互通,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每年“乡村振兴·陕西专场”“9.5数字慈善公益节”“腾讯9.9公益日”网筹六、七千万元,参与人数最多、线上筹款量最大,在全省市、县网络筹款总额中占半壁江山;榆林市在村、社区创建慈善幸福家园1223个,募设慈善互助金5.56亿元,关爱孤独老人、留守儿童35万人,为全省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实施创造了经验,树立了样板,打造了模式。榆阳区、神木市、横山区、定边县、米脂县、绥德县的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22年省慈协在榆林召开观摩推进会推广榆林经验;榆林市神木、榆阳、定边、绥德四个市区县先后召开了慈善大会,募集善款17.3亿元,占全省19个区县20场慈善大会募集总额的80%;榆林市县慈善会每年募集善款5亿元以上,定边县、神木市、榆阳区每年线上、线下募集比有些市还多。全市每年实施慈善项目七八百个,惠及困难群体近百万人次,在慈善养老、助医、助学等方面在全省名列前茅。尤其是慈善项目设立、实施紧密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了慈善力量。
新修改的《慈善法》规定:“学校等教育机构要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并要求高等院校要开设慈善公益专业,为国家培养慈善公益人才。榆林学院是具有红色基因的百年老校。经过百余年的奋斗,现已成为门类齐全、学科优良、人才聚集的高校。尤其在社会学科方面具有优势。2017年,继西北大学之后在全省第一个创建了市慈善文化研究中心。七年来研究中心紧密配合榆林市慈善工作,研究课题、培训人才、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为榆林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研究中心升级为研究院,这标志着榆林市的慈善文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希望榆林市慈善研究院成立后,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和近期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批示,坚持“会校合作、聚焦慈善、研用结合、培养人才、推动工作”的建院方针,研讨新时代慈善事业践行第三次分配、参与社会治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课题,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动榆林市慈善工作。把榆林慈善研究院办成榆林慈善工作的理论高地、创新智库、培训基地,进一步推动榆林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研究工作我给研究院提供一个科研课题供参考。这个课题的题目是:“研究榆林慈善现象,推进全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慈善组织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巩固脱贫成果,开创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
关于这个课题,建议大家重点研究榆林市、县慈善协会目前正在实施的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工程。
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号召,省慈善协会创新设计了以“五个一”为内容的“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程”。这一“工程”以在镇、村社(区)建立一个慈善工作站把慈善服务延伸到最后的“一公里”;以募设一支村社互助金开发“乡情”慈善资源践行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创办一个慈善关爱中心帮扶困难群体巩固脱贫成果;以践行一个慈善公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以组建一支慈善志愿服务队开展村、社区慈善义工服务。
在“工程”实施中,榆林市、县慈善会抓住筹措村社互助金、办好关爱中心这两个“牛鼻子”,以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为单位,以“乡情”为纽带,发动经济成功人士和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自愿捐赠慈善互助金,充分利用撤村并校的闲置房屋,多模式、多途径创办慈善关爱中心,为辖区“一老一少”提供就餐、休息、娱乐、照料等多元化服务,使农村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和留守儿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幼有所爱。
“工程”从2020年10月开始在榆阳、神木、米脂等四个县区试点,榆林市慈善会每年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在全市推广实施。现全市已有50%的村、社(区)参与创建,全市已建成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1223个;线上线下募筹建设资金及村社互助金5.6亿元;创办慈善关爱中心近千所:其中开办老年人爱心餐厅 700多个,就餐老人近15万人,开展孝善之乡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孝善之星、道德模范近千名;创建“爱心超市”倡导村民“日行一善”做好事数以万计;村社慈善志愿者发展到近15万名,慈善义工服务近千万工时。
这一工程聚焦关爱“一老一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兼具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双重功效,是面向基层综合服务的慈善平台。“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碎片式、临时性、单纯物质救助的传统慈善工作模式,建立了在村社(区)慈善帮扶长效机制,开创了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迄今为止陕西慈善募集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受益面最广的慈善项目,2023年荣获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项目)”奖。
二是要研究慈善组织进行第三次分配的路径和方式,打造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
研究这一课题,建议以榆林市已召开的四个县区慈善大会为素材。2023年以来榆林市神木、榆阳、定边、绥德四个市县区先后召开了慈善大会。这四个市、县区慈善大会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召开,由党政主要领导主持、讲话,乡镇(街办)、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出台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领慈善工作人员深入到县内外商会动员民营企业家、经济成功人士自愿捐赠。慈善募集实现了井喷式增长,神木市募集15.82亿元,榆阳区募集1.01亿元,定边县募集4852万元。三个县慈善大会共募集17.31亿元。
三是要研究如何设计、策划、实施慈善项目,开创社会救助工作新局面?
慈善工作的成效通过项目效益具体体现。慈善项目的实施情况是检验慈善组织的试金石。新时代慈善项目的设计、实施一定要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围绕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和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的问题策划、实施项目。这是慈善工作的基本功。比如省慈善协会累计募投10.16亿元实施“慈安桥”项目,在山大沟深的山区村庄捐建慈安便民桥7835座,解决了388万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渡河困难,被受益群众称为“致富桥”“幸福桥”;全省慈善会募投14.5亿元实施慈善助学项目,帮助30万名大学生、20万名高中生完成学业,斩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网筹13亿元实施困难家庭大病救助项目;募投逾10亿元开展“十百千万爱心助农大行动”,帮扶10万多个脱贫户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成果。
四是要研讨新时代慈善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这几年全省慈善会实施八大工程传播慈善文化,参与社会治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在全省实施“中小学慈善文化教育工程”,中小学校学生每月上一节慈善课、举行一次慈善主题班会,写一篇善行作文。用“爱”塑造学生心灵,用“善”培养学生行为。二是在高校实施“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开办慈善文化大讲堂;每年暑假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深入山区帮困、支教。三是在社会实施“慈善文化传播工程”,成立慈善书画研究会书画慈善;实施“爱为读”项目建设公益性阅读平台;设立公民道德基金表彰奖励“陕西好人”。四是举办慈善高峰论坛,研讨慈善工作重大课题,为慈善实务提供理论指导,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慈善公益活力。五是融媒体开展慈善宣传,刊办《善天下》杂志、《陕慈快讯》。与主流媒体合作开办慈善专版、栏目、手机客户端;开办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弘扬慈行善举。六是进行慈善文化理论研究,如省慈善协会与西北大学联合组建“陕西省慈善研究院”,榆林市慈善协会与榆林学院联合成立的榆林市慈善研究院。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开办慈善文化讲座300多场次;研讨慈善重大课题出版专著45部;开展各类慈善业务培训30多期,为慈善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七是实施“慈善文化养老工程”,全省慈善会在城镇社区开办了167所慈善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善的平台。八是实施“慈善周主题宣传工程”,在每年9月5日及所在周举办“慈善之光”大型电视晚会,宣传《慈善法》,公示“三秦善星”,开展慈善募集。
五是要研究慈善组织如何依法行善、依法治善、依法促善,提高社会公信力?
社会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依法行善、依法治善、依法促善才能提高慈善组织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善款的募集使用一定要公开透明,社会救助一定要公平公正。近几年,省慈善协会每年组建十个调研督导组深入市、县(区)对慈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督查了80%的县区,50%的镇、街办,近千个村和社区。调研督导坚持问题导向,对标质量标准找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一地一策优化项目实施方案,推动慈善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规范化,管理质量品牌化“三化”建设。在省会的推动下,各市县也形成了齐心协力抓项目、抓质量、抓效益的工作态势。
六是社会组织如何坚持政治引领,与时俱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慈善工作要与时俱进;慈善行为要从单纯的物质救助向参与救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转变;慈善募集要从过去的线下动员向线下、线上相结合转变;行善主体要从少数人的精英慈善向精英慈善与大众慈善相结合转变。围绕这三个转变要建立新的机制和体制,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近几年,我们在全省慈善会系统开展“担当新使命,落实新举措,开创新格局”大讨论;针对部分县区班子年龄老化,工作缺乏活力的状况,连续三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推动全省63个市县(区)慈善会换届,把一批有情怀、有能力、有影响的退休领导干部吸收到慈善队伍中来;在全省推广镇安县镇设慈善分会,村建慈善工作站的经验,完善省、市、县、镇、村(社区)五级慈善工作网络;全省慈善会系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着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开展比服务、比创新、比亮点和争一流的“三比一争”活动;倡导大爱情怀、务实双创、克难攻坚、清正廉明的慈善精神;培育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的工作作风。以党建为统领,加强理论武装,强化职责使命,担当新时代慈善工作大任。
以上六个课题是目前慈善公益的重大课题,陕西省慈善协会在这六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有丰富的内涵。希望榆林慈善研究院深入市县调查研究,早出成果。
最后,预祝榆林慈善研究院科研硕果累累!在榆林乃至全省慈善事业创新发展中再建新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