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5 16:25
——走基层·看慈善榆阳定边靖边采访随感录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深处,资源富集,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科威特”,榆林提出了建设文明榆林的城市发展口号,与此同时,榆林的慈善事业也搭乘着文明榆林建设发展的列车,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慈善志愿者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爱心人士不断增加,崇德尚善的城市慈善格局逐渐形成。从府谷的慈善互助会再到绥德的慈善文化进校园;从榆阳区的资助贫困大学生再到关爱子洲、佳县留守儿童,慈善已然成为榆林的靓丽的风景线,“渗透”到榆林的每一个角落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成为独特的城市现象。只要有公益活动,总有一群身穿红色马甲,头戴红色慈善帽的志愿者穿梭在人群中;只要有需要,总有一批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家用行动证明了人间大爱;只要有需要,总有一批无私奉献的人,穿梭在陕北大地上,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版图上的靓丽风景线。
2018年5月9日,榆林市新闻媒体慈善志愿者联盟“走基层·看慈善”活动正式启动。我们的采访组被分到榆阳区定边靖边采访。
采访首日去“三边”地带,采访车行驶在包茂高速路上,道路两旁茵茵绿绿,车窗外不时的闪现着“大漠风光,请您欣赏”的标语,脑海中不断浮现着清光绪帝特使、朝内翰林院大学士王培棻描述“三边”一带的著名《七笔勾》,王培芬回京后将《七笔勾》作奏章,建议朝廷把“三边”割让外夷。其中有两句这样描述: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如今,往事如烟飘散去,再来看如今的榆林,秀美山川无尽头,红桃绿柳绕宅走,礼尚来往勤,成为充满爱心,处处向善,行善的大爱“三边”地区。
1937年安边县东滩石洞沟乡的张寨子村,当时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村子,那年秋天9月19日,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的男婴呱呱坠地,他被取名为宗光耀。刚到定边,随行采访团的定边县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骄傲地介绍着这位家乡骄子。已是中午时分,入夏的早晨,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定边中学传出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今年高考结束后,将有四位中学生可以免费入读澳门大学、澳门科技等高等学府,而这与这位家乡走出的定边骄子宗光耀有着莫大的关系,定边县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每年高考结束后,由定边县慈善协会,会同定边中学,向北京华夏绿洲组委会推荐高考贫困优秀生免费到澳门的大学读书,而且学习期间免学费并享受每个月3000元的助学金,这仅仅是定边县善行义举的“冰山一角”。
院子里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在定边县砖井中学的院子里,孩子们在花团拥簇的操场上做午间操,由于定边地理环境特殊,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植被难以存活,为了改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能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茁壮成长,定边县慈善协会联合爱心人士募集善款,专门改造校园植被,学校的负责人甚至开玩笑地说:就像供祖宗一样供养这些植被。定边县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到,为了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他们四处做工作,联合北京绿化基金会、国家林业发展促进会等单位部门,对定边县四所学校的校园绿化进行了改善。不仅如此,近年来,定边县慈善协会努力开拓慈善工作局面,广泛联络慈善组织机构,积极争取慈善项目,在助困、助残、助学、助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每年春季期间,定边县慈善协会联络爱心人士、筹措善款,为困难群众送温暖、送爱心;为了让定边的残疾人士有轮椅可坐,定边县慈善协会积极联系省、市慈善协会争取轮椅等项目;每年重阳节开展各种形式的慰问老年人活动;每逢六一儿童节组织开展各种帮扶青少年儿童的活动;每年八月中下旬,定边县慈善协会多方募集善款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定边县慈善协会正在用饱满的热情关注弱势群体,发挥慈善工作的社会项目,积极构建新时代慈善模式和格局。
第二天,经过一路颠簸,我们的采访车到达此次采访的第二个目的地靖边县。靖边县西北方向有一座诺大的餐饮城,餐饮城靠东的方向有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屋内窗明几净,极简至极,屋子正东挂一副用隶书写的对联:吃亏我尝小菜,受苦你算老几!屋子的主人给自己的斋起了个名字:亏苦堂。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心人士贺军。
尽管已是五月间,靖边的早晨因为前一天有降雨,第二天一早气温骤降,冷风阵阵,但位于县城中心的一家“爱心乡粥”铺却温暖每一个人的心。不到七点,饭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中有农民工,有环卫工,有外来务工人员。与其他饭店不同的是,来这里的人可以吃“霸王餐”,吃了后就可以离开,不用掏钱。这就是爱心人士贺军的“爱心香粥”。一位大爷端着满满一碗稀粥,拿着两个馒头高兴地告诉我们,他已经在这儿吃了八年的“免费早餐”,说着放下了碗筷给正在忙碌着给大家盛饭的贺军竖起了大拇指。
采访中,贺军不断强调着一句话:吃苦是福,是的,一个人舍得吃亏,也就舍得行善。1962年,贺军出生在榆林市榆阳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母亲的言传身教让这位汉子成为今天榆林乃至全国都妇孺皆知的“大善人”。
从2010年开始,贺军就决定把公司年利润的10%用于慈善事业。当年3月5日,他带领公司的全体员工在 靖边开创了“爱心香粥”志愿服务活动品牌。从那天起,每天早上给市民提供免费的白粥、馒头、小菜等爱心早餐,从未间断。爱心早餐的奉送数量也从刚开始的每天1200份增加到现在的4000份,累计送出爱心早餐800多万份,成本超过1000万元。
秉承着“爱在紫靖,百姓为天”的企业价值理念,在常年坚持奉送“爱心香粥”早餐的同时,贺军坚持在靖边、榆林、横山、 米脂、 绥德、 西安等地常年帮扶70多个贫困户,这些贫困户每年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有孩子上学的食宿费,全部由贺军提供。“每个人自愿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元钱,有的中层主管可以更多些,这个完全取决于员工自己。”贺军告诉我们,2009年,他在企业内部组织成立了员工“两元爱心基金会”,汇聚全员爱心,帮扶了300多名困难职工,募集善款30多万元,先后为汶川 地震、雅安 地震、鲁甸地震等受灾地区捐款20多万元。采访中,我们得知有一位来自外地的员工得了不治之症,因为家庭贫困,该员工准备放弃治疗,贺军知情后马上联系了该员工,自己捐出2万元并主动组织公司员工募捐善款,帮扶该员工度过了难关。
用爱心和真情熬出的一碗碗“爱心香粥”,彰显了贺军作为慈善者愿者的责任担当和大爱情怀。待弱势群体为亲人,把帮困扶贫作己任。贺军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热衷公益事业,常年向环卫工人和弱势群体奉送免费爱心早餐。用善举践行着一名慈善者愿者的社会责任,用大爱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慈善乐章。
虽然采访行程短暂,返程的路上,想起了几年前和市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到定边参加春节慰问活动。已经年近八十的市慈善协会终身荣誉会长赵兴国也参加了活动,记得很清楚,赵会长因为年纪大了,身体劳累,返程的路上,刚一上车就睡着了,被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大爷”的善举感动。内心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宣传慈善,尽心尽力为慈善事业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慈善是做出来的!
近年来,榆林慈善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榆林市委、市政府等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慈善志愿者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榆林市慈善协会这样慈善团队当然也功不可没。刘洪会长是个实干家,很多事情亲力亲为,大大小小的活动,但凡有时间都会亲自参加,做事细无巨细,很多讲话稿都是自己亲自手写。庞瑶、张榆生、钟开友等协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实干家,下县看项目,考察项目,工作冗杂,需要各种组织协调,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榆林近年来的慈善工作才取得了今天骄人的成就,与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榆林慈善项目工作取得的成就可谓遍布榆林各个角落,各种公益慈善频现,榆林慈善现象,蔚然成风,也正在影响着生活在榆林的每一个人,影响着榆林的“未来”,慈善文化项目进校园就是其中一个。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5月15日,我们的采访团来到了此次走基层·看慈善的第三个目的地;榆林十六小学。孩子们正在一间会议室里跟着老师朗读着善为何解,活动现场,孩子们被爱心人士贺沙莲的善行义举所感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引导他们向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在参观十六小慈善文化长廊里,一张榆林市第十六小的道德储蓄卡上,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笔写了自己的善行义举,帮老奶奶过马路,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帮弟弟喂饭……
2009年市慈善协会将刚建校不久、生源极差、设施短缺的榆林第十中学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的试点,此后,榆林不断扩大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建设,让慈善文化深入人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慈善文化已扎根于榆林,使慈善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广开渠道, 多方募资; 落实项目、打造精品……”近年来,榆林市协会不断探索创新,拓展资源,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募资活动,做大慈善“蛋糕”,提高慈善影响力,志愿帮扶,扮靓城市,让志愿帮扶成为榆林的靓丽风景线,扶贫济困,崇德向善,让榆林充满爱……让生活在榆林的每一个弱势群体都在爱的帮扶下生活,让生活在榆林的广大市民时刻坚守崇德尚善的道德操守,人人向善,润物无声,如此,便能积小气候为大气候,形塑出一座崇德尚善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