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16:52
来源:榆慈
尊敬的赵浩义副会长、张凤英专员、沈效功副市长,各位领导、嘉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初冬的塞上榆林,景色秀丽。在陕西省教育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榆林市慈善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榆林慈善论坛’”,我代表榆林学院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专家、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衷心地祝贺“榆林市慈善文化研究院”成立。
下面,我想用“三句话”把榆林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情况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句:百年学府基因好。
榆林学院从创建于1923年的绥德师范走来,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所百年红色学府。毛主席曾亲笔为我校学生题词“奋斗”。习仲勋为我校题词“革命英才的摇篮”。校友齐心曾为我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期间,专程到我校绥师校区旧址了解学校光荣历史。
百年来,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其中,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杨明轩,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和马文瑞)、60多位校友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8位校友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书记,70多位校友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
去年5月4日,学校百年校庆之际,敬爱的齐心校友为我校题写贺词“百年芳华,英才辈出”;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革命先辈亲属代表习远平、教育部原副部长孙尧出席大会,并对学校建设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提出明确要求。学校持续加快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好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第二句:政府支持养分足。
学校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定位,围绕榆林高端能化等4大板块和10条产业链,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加快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学校与榆阳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榆林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并成功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与华为、百度、中煤陕西公司、榆林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现已建成6个校级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现代煤化工产业学院、能源安全产业学院、陕北民歌学院、新能源产业学院、文化旅游产业学院,主动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对榆林学院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去年签署了第四轮省市共建协议,榆林市每年在预算内划拨1亿元资金,用于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榆林市委市政府强力支持我校新校区建设,一次性规划土地3540亩,投入60多亿元。目前,一期项目正加紧竣工验收,预计今年年底全面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将得到全面改善。
第三句:追赶超越成长快。
学校坚持以绩效改革和职称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了追赶超越新机制,让大家在竞争中成长,深度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内生动力。学校通过深入开展“跑三”(跑政府、跑企业、跑校友)和“三晒三看”,极大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学校全面实施乐讲铸魂、乐读启智、乐跑强体、乐唱育美、乐劳塑品的“五乐”育人工程。我们依托五乐育人工程,今年荣获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近三年,本科生招生位次提升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文史类提升了3300多位,理工类提升了8700位,中外合作办学类提升了近11800位。
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2亿多元引进博士及高层次人才200多名,现有博士345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30多名。博士占比由18%增长到37%。二级教授、三级教授增至20名。
近三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70多项,科研项目立项经费超过5亿元,特别是2023年科研立项经费突破2亿元。现有国家级基地1个,省部级研究平台27个。2021年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奖54项,其中国家级奖1项,省级一等奖7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创建了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所“双一流”高校与榆林学院的对口支援关系。牵头成立了“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17所高校聚力推动陕甘宁蒙晋交界区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我们承办了“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活动”,参会人数超过500人。8月,我们又举办了“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生成、历史与经验全国学术研讨会”,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直线上升。
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榆林学院发展的榆林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表达最诚挚的感谢,谢谢大家!
大家知道,慈善事业是一项有利于全社会和谐和全面发展的公益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事业。长期以来,榆林市慈善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陕西省慈善协会和榆林市慈善协会的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17年由榆林学院、榆林市民政局、榆林市慈善协会共同成立的成立的榆林市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在开展慈善文化课题研究和对外交流,在普及慈善意识、传播慈善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较大成绩,为了适应新时代慈善实践和理论研究,榆林市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决定更名为榆林市慈善研究院,意义重大而深远,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民政、公益慈善事业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是推进榆林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此,我希望“榆林市慈善研究院”成立后,要进一步挖掘榆林市丰厚的慈善资源,开展慈善研究,弘扬慈善精神,让慈善公益上升为人们的生活理念、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希望,通过榆林市慈善研究和宣传,加强学校和政府、学校和协会、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促进榆林学院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文社科专业水平,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预祝“榆林市慈善研究院”早出成果,出大成果,出好成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