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3:20
来源:榆慈
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的关键时期,陕西省米脂县慈善协会主动适应时代变革,以慈善幸福家园建设为载体,开创了慈善事业服务基层治理的新路径。4年来,通过系统谋划、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累计建成70个慈善幸福家园,形成了具有丘陵沟壑地区特色的发展经验,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慈善动能。
构建党政引领下的多元协同机制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米脂县将慈善幸福家园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米脂慈善协会深入全县乡村,广泛调研,与镇村领导班子座谈,掌握村情,分类排序,按照具体情况,编制了《米脂慈善幸福家园五年发展规划》,经县委、县政府审议后形成实施方案,明确“五个一”建设标准(一套领导机构、一个基金平台、一个关爱中心、一套村规民约、一个志愿服务队),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慈善搭台、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实施层面创新融合机制:一是与民政部门建立“硬件+软件”共建模式,民政部门负责互助幸福院基础设施建设,慈善协会配套建设文化服务、志愿服务等软性支撑,形成“一个园子、两块牌子”的集约化发展格局;二是与镇村两级建立“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县级统筹规划、镇街分解任务、村级落地实施,确保政策穿透力直达基层。这种融合模式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实现了资源效能倍增,首批建设的十里铺、酒窑坬等10个示范村,成为全省丘陵地区慈善幸福家园建设的标杆。
探索资源整合型可持续发展路径
面对资金短缺的客观制约,米脂县创新构建“四维筹资”体系:线上通过“公益宝”等平台募集善款151万元,线下发动乡贤能人捐赠350万元;协调爱心企业定向捐赠太阳能庭院灯、净水设备等物资价值超200万元;将传统“三节慰问”物资向幸福家园倾斜;设立专项助学基金,优先资助项目村应届大学生。这些资金物资的精准投放,既保障了幸福食堂、老年活动室等基础服务,又培育了“乡愁慈善”文化,激活了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
在运营模式上形成“典型引领+梯度推进”机制。选取班子强、民风好的十里铺村打造省级示范点,其“文化养老+慈善积分”模式被全省推广。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评价道:“十里铺慈善幸福家园,不仅是米脂、榆林的典型,更是全省丘陵沟壑落后地区的典型。”培育酒窑坬村“乡贤反哺”模式,退休干部李世荣带动村民筹资30万元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在姬家峁等村试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形成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样本。通过“培育一个、成熟一个、复制一片”的渐进策略,项目建设从2021年的10个试点扩展到2024年的7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81.4%,服务范围从助老助餐拓展到儿童关爱、文化惠民等多元领域。
推动服务供给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随着民生政策的持续完善,慈善幸福家园主动实施“三个转变”战略:在服务内容上,从物质帮扶转向精神滋养,建立“老年大学教学点”12个,组建秧歌队、说书团等文化队伍46支,开展道德讲堂、家风建设活动380余场;在功能定位上,从单一助餐转向公益枢纽,整合卫健部门健康小屋、文旅部门数字书屋等资源,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在服务对象上,从聚焦老年群体转向全民共享,开发留守儿童“四点半课堂”、留守妇女技能培训等项目, 使幸福家园成为凝聚乡风文明的公共空间。
这种转型在实践中催生多重效益:高渠村通过“孝善基金”建设,带动村民自发制定赡养老人村规民约;杜家畔村将慈善超市与积分管理结合,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热情;小桑坪村依托幸福家园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年均增长40%。数据显示,项目村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乡风文明满意度持续提升,实现了慈善资源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4年的探索实践,米脂慈善幸福家园走出了一条“政府资源与社会慈善有机衔接、物质帮扶与精神滋养相互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 的发展之路。面对新形势,米脂县将继续深化“慈善+”模式,在服务供给精准化、资源动员社会化、运营管理专业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慈善力量更好赋能乡村振兴,书写新时代“黄土高原上的慈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