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2 15:59
电影《那山、那狗、那人》讲述了一个一生甘苦的父亲、一个普通乡村邮递员默默无闻的风雨人生。而他,一个出生在陕北子洲大地上的农民,一生甘苦,默默无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了铺就更多留守儿童的路,他带领着一帮老师,为一群孤儿、留守儿童搭载着人生之路,那些隐藏在那山里的温情故事,动人心魄……
他叫马维帅,子洲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校长。
那山 那校长 那些孩子
——榆林市“走基层·看慈善”人物篇之马维帅
五月的陕北子洲大地到处是绿,是那种浓重的绿。房子周围,路上,放眼看去,葱绿地望不到边,美的窒息。距离马维帅的学校还有15公里左右的路程,只有一条土路能直达子洲马塔留守儿童学校,尚未硬化,尘土飞扬,经过十几分钟的颠簸,终于抵达了马塔留守儿童学校。
这是一所不收费的乡村民办小学,校长马维帅,因弟兄排行老三,人们又叫马三。后因办学几易其名,由最初的“灰马三”、“憨马三”而成为如今的“马校长”。
“我没有文化,所以我不能让孩子们没有文化!”采访中,这位朴实的陕北老农用地道的陕北方言一直强调着这句话。中等个儿,五十上下,梳个大背头,头发花白了许多,上身穿一件灰色的褂子,衣角边儿破旧的痕迹明显,显然已经穿了很久,一直笑盈盈的,在孩子们面前异常活跃,像个“老顽童”,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叫道:“马爷爷”。马维帅开始和孩子们亲切的交流起来,言语之间显现着这位“老顽童”平时的做事风格,细致认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1992年初春,马维帅所在的村里的公办学校因诸多原因倒闭,100多名学生失学待家。都说成功的人总有过人之处,而马维帅的过人之处就是坚持,不认输,认定的事咬定青山不放松,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思考再三,毅然决定和村上几名热心人自己办学校,让孩子们能在村里上学!在没有任何办学条件下办学谈何容易,没教室,他腾出自家的5孔窑洞做教室;没桌凳,把木板、门扇、砖块石头支起当桌凳,甚至用山里的旧棺材板当桌子;没老师,自己花钱聘请了四位教师;没宿舍,借租民房让学生住;没食堂,拉来老婆做饭给学生吃……就这样一所极其简陋的小学办起了。可路漫漫其修远兮,学校办起来了,未来要走的路却很远……
学校办起了,巨额的开支从何而来,聘用教师的费用,孩子们的伙食费,日常开支等等,钱从哪里来呢,几位合伙办学人不堪重负先后退出,办学的重担全压在马维帅一人身上。到1995年,为办学赔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并开始举债。为了让自己能坚持下去,为了让孩子们能有学可上,他白天种地,揽活当石匠,晚上出山放羊,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一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为的是多挣些钱;另一方面,向村里的乡亲贷高息贷款,全村60多户人家,为办学他几年借遍了全村村民。“有一年过年,债主上门来讨要,老婆还喝了农药,抢救及时才没事!”马维帅精疲力尽,但每每想起那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马维帅咬紧牙关,继续坚持……
从此,村民们认为马维帅疯了,不好好过光景干这种赔钱事,不知他图个啥,都叫他“憨马三”。
正如《平凡的世界》所说,细节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伟大人格,上午的采访结束,马维帅安排了诸多事务后,热闹的学校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午休,但马维帅没有,他一个人查看宿舍,查看饭堂……
办学不光赔钱,学校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他操心。男孩子的头发长了他给剪理,孩子中有尿湿的被褥,他抱到窑外去晾晒,有的孩子拉在裤子上他亲自来换洗。晚上他还与那些尿床的孩子同睡在一个炕头上,定时搂抱孩子去排尿。夏天他熬绿豆粥给孩子们解暑,冬天他常常为孩子们烘干湿了的衣服。当孩子夜里发了烧、患了病,他背上去临村看医生。
“十几年前,有一个孩子夜晚高烧的厉害,那时候条件艰苦,马维帅背着孩子走了十几里路去镇上给孩子看病……”子洲县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正是这样的善行义举感动了他们,多年来,子洲县慈善协会、市慈善协会开展了多次慈善救助活动。
子洲县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介绍道,为了帮助马维帅度过难关,近年来,榆林市慈善协会、子洲县慈善协会到处为学校争取款项,改善学校的硬件实施。“市慈善协会会长刘洪会长亲自考察,多次来到学校定夺商议,改善我们学校的设施!”马维帅介绍道。
马维帅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事例数不胜数,谁听了他的故事都特别感动并且从心底里敬佩这位农民校长。马维帅不仅对孩子们疼爱有加,而且对教职工也是关怀备至,不管哪位老师有困难,他都一马当先、尽力帮忙。
正是马维帅这种真诚的付出,敢于和各种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感动着、影响着身边的教职员工。马塔小学近年来汇聚了一群慕名而来的教师精英,教师们个个以马校长为榜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近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2006年全镇四年级统考总评第一,2008年全县三年级统考名列三星级学校总评第二名,2009年全县四年级统考二星级学校总评第一,2013年全县四年级统考名列总评第一。每年六年级毕业,为子洲中学、子洲二中预科班输送大量优秀学生。
在离学校两里路的地方,有一条深沟,沟上有一座简易的小桥,过往行人十分不安全,上学的孩子小,不懂事,更令人担心,马维帅常常在这里接送孩子。
2014年春,省慈善协会为了改善乡村道路,有个“慈安便民桥”项目。市慈善协会的工作人员多次考察调研,最终项目落实在子洲马塔,一直想在这里修桥的马维帅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也不管资金够不够,为了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又一次毅然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坝修桥。经过两个多月没白天没黑夜的苦战,坝终于竣工桥终于盖好。最后一算账才吓了一跳,自己一家人投工不算,光材料费和雇用推土机、匠人等就花了八十多万元。
附近村民路过此桥,无不高兴地说:“马维帅又给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路过这里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村里有点文化的被马维帅这种敢作敢为、一心为民的精神感动。
近两年,正是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爱心人士的关爱下,学校发展迅速,越办越好,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年近古稀之年的马校长更是信心满满。“孩子们不仅仅学习好,而且德智体全面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中考成绩在全县名利前茅!”马维帅介绍道。
2018年1月,榆林一女老师获马云10万奖励的新闻让子洲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沸腾起来,获此殊荣的是马维帅的女儿马君,为了帮父亲,她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她说,八年坚守,让她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二十多年年办学生涯,他照顾了无数留守儿童,把自己的“芳华”全给了孩子们,却唯独没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从不理解到理解,女儿马君从小就知道:办学太苦了。2009年春节,已经在西安有稳定工作的马君看到为了开学忙得白发丛生、满身尘土却乐呵呵的父亲,她忽然就懵了:父亲老了。在颁奖礼上,马君老师讲到父亲奉献给孩子们的“芳华”,哭了。父亲老了,学校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她毅然放弃了西安稳定的工作,抱着出生70天的女儿,和丈夫回到了马塔村,帮助父亲办学。回乡8年,嗓子累哑了,马君却说,从未后悔,因为我有一个让我很敬佩的父亲。
短暂的采访结束,院子里响起了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生存在大千世界的生灵,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人生之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现在马维帅也老了,为了这些孩子们可谓鞠躬尽瘁,劳苦一生,但这条路还得走下去,或许没有什么波折,也没什么风雨,很平静,她的女儿,有一天会接过马维帅手中的“教鞭”,阳光散漫了子洲大地,陕北大地,桃李散漫了人间……
而他,马维帅,将成就一首不需要思考的诗歌……
作者系榆林市新闻媒体慈善志愿者联盟副秘书长 苏彦平